身體和靈魂,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——讀《讀書與旅行》有感
古人云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讀書與旅行,是樂事,也是雅事,都是追求精神層面的愉悅,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與素質。其實旅行就是讀書,讀山山水水、讀人生百態、讀風土人情;讀書就亦是心靈的旅行,在文字中旅行、在飄香的書頁里游走、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。
曾在旅途中遇到一個志趣相投的行者,記得她說:“人生就是要去享受奮斗的過程和美好的體驗,旅游是人生活中的一種享受,讀書又是生命里智慧的源泉?!彼矏圩x書,談起天文地理,她滔滔不絕。難道旅游與讀書有如此大的魅力,能讓人領悟到人生最有意義的東西嗎?
的確,讀書是福,知書方能達理。讀書可以擴大視野、增加知識、了解歷史。書林中有美不勝收的風景,讓你插上智慧的翅膀,在知識的時空中飛翔。自己深有體會,有時撇開喧囂,撥開沉務,于書屋一角仔細的品味,咀嚼書中的寧靜和快感,在寂靜中體會人生的滋味,在書海中濾除浮躁的心態,淡泊名利、淡然處世。無疑是愉悅人生的美好享受。在讀書時,你可以領略到書境中的美妙與歡樂,能撫慰你煩躁的孤寂的心靈;你可以看到書中有千種風情,萬般景觀,令人心神搖蕩,目迷神馳。在燈下、在榻上、在旅途中、在清晨的林間、在冬夜的爐旁,走進書境,你將會擁有絢麗的世界,它將給你以精神的愉悅和美感,使你放開倦怠的思緒,用平常的心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,然后你會發覺,這種生活也有著美的感覺。在書境中,那天地悠悠、萬物滋長、清新空氣可撫慰你那顆早已因旅途疲憊的靈魂。
談到旅游,其實是人的天性,旅途是創造的搖籃,似乎只有在旅途中,人類的智慧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。當今社會,現代化和城市化扼殺著人類的天性,割斷了自然的紐帶,囚禁了人類的靈魂,使人性情浮躁,感覺麻木。于是,返璞歸真,向往自然,成為人類的本能需求。有一種說法:“山水有靈,天人合一”、“人與天地相應”這是傳統的宇宙觀,但說明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。在旅游過程中感受“山水有靈,天人合一”的境界,激發靈感、孕育思想,感悟人生的真諦真是難得的事情。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“我從來沒有像在獨自徒步旅行中那樣充分思想、充分存在、充分生活、充分體現自我。我靜止不動時幾乎不能思考?!闭窃谧匀恢新?,他才散發出他的思緒,自由的聯想。他認為,只有在大自然中,才能復蘇自然的人性,構成美好的人類社會,人與自然的和諧。
人需要旅游來享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美好體驗,帶著享受生活的一種態度走進自然,感受陽光、好好地欣賞風景、舒緩生活的壓力。有人說:“旅游并不是直接去看風景,而是看風景之前的憧憬、看風景時的感悟、看過風景以后的回味?!庇纱丝磥?,旅游決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游山玩水,而是涉及人文化和美學修養問題??鬃诱f:“智者樂水?!蔽涸丛凇队紊揭鳌分袑懙溃骸坝紊綔\,見山膚淺;游山深,見山魂魄?!睆娬{的是山水審美中的精神品味。一個具有豐富歷史知識的人,登上蜿蜒雄偉的長城,既能切身領悟到中華民族的滄桑和偉大,又能領悟到大自然的美麗神奇。反之,有人登上長城,認為它不過是磚頭砌成的圍墻而已。了解杭州西湖的變遷和懂得美學的人,游覽了西湖,它會向你盡情袒露人間天堂的奧秘。
生活中,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事情需要紀念;越來越多的往事需要忘記;還有越來越多的心愿需要祈盼。旅行能催人思索、催人奮進;讀書能使人陶冶情操,使人明理。列夫·托爾斯泰說過:“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”。所以,在人生旅程中,我們要通過讀書來開拓視野,啟迪智慧,旅游來孕育思想、培育豪情,激起自己的生命活力。如果生活中擁有一種從容平靜的心態,帶著這種心態愛上旅游、愛上讀書,就能夠在絕處看到生路,讓生活充滿豪情。不過,旅游也罷,讀書也罷,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,可強求不得的。
其實,人生就如一次旅行,在人生旅程中,不僅有鮮花叢林、奇山異水,還有崇山峻嶺、驚濤駭浪、重重險阻。在不同的旅途中,你會遇到不同的人,發生不同的事,會有不同的結局,帶給你心情或快樂、或溫暖、或感動、或失意!人的一生崎嶇坎坷,充滿著遺憾,又滿是拼搏與較量;人的生命只有一次,但它所需并不多,最需要的是對待生活的一種從容平靜的心態。像讀書一樣去旅行,感受大自然的溫馨與激情;像旅行一樣去讀書,體會書里的精彩與睿智,豐富自己的人生。
皖新文投集團 蘇萌